來源:甘建華 時間 : 2019-06-21
分享到:
2019年5月29日上午,曠瑜炎(左)與甘建華在南岳《還丹賦》摩崖石刻前留影。 廖永紅攝
石子江(江,南岳鄉(xiāng)音念gān)邊清風習習,花香草綠,時間突然翻轉進入慢節(jié)奏。曠瑜炎先生笑吟吟地對我說:“這條小溪雖然不大,也不長,卻是我的故鄉(xiāng)的河。它從南岳水簾洞瀑布流下來,流過黃藤壩,經雙煙町,到師古橋進烏河,再匯入衡山湘江。你看那溪中黃金般的潔凈細沙,還有大大小小、圓圓扁扁、顏色各異的鵝卵石,就知道石子江所名不虛。每次回到鄉(xiāng)下,我都會來溪邊站一站,看一看,靜坐一會兒,想想過去辛酸或美好的事情。你看即便是涓涓細流,它的目標也始終是向著湘江,向著大海而歌唱。”
回望詩翁曠公的人生之路,何嘗不像這石子江一樣,“等到前頭山腳盡,堂堂溪水出前村。”(楊萬里詩句)自從16年前于市級領導崗位上退休,拋開熱心公益、興辦教育不說,拋開修繕宗祠、編纂宗譜不說,拋開各級藝文協會的繁瑣工作不說,拋開主編出版《衡岳當代詩選》之類書籍不說,拋開成功創(chuàng)建衡陽“中華詩詞之市”不說,單就其個人的文化成就而言,便會讓許多同僚和同齡人羞愧汗顏。四本詩詞集《歲月吟韻》《衡岳詞韻》《籬下風韻》《南山清韻》,兩本散文集《春華無浪漫》《流年碎影》,都是全國公開出版發(fā)行讀物,都是能夠經得住時間淘洗的性靈文字??v觀他的文學之路,則是從石子江出發(fā),與南岳衡山有關。每每品讀,我都有一種沉醉家山、如飲醴泉之感。雖然于舊體詩詞所知不多,但在散文這個領域我有話說,而詩翁曠公的散文最能見出一位南岳赤子的大山情懷。
認識詩翁曠公二十余年,真正了解他卻始自2012年4月14日,應邀參加他與夫人何清娥新著研討會暨首發(fā)式,那天漓江出版社社長、總編輯也來了。日記中記載著他講的這番話:“當我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,就離開了父母的寵愛,踏上一條靠自我奮斗艱難的求學之路。我走向了生命中所追求的夢幻世界,經歷過許多刻骨銘心的往事,也感受到了生活給我的真愛與幸運。我經歷了艱難地跋涉,在青春與激情的歲月里,得到了鍛造,逐步走向成熟,收獲了命運賜予的喜悅與快樂。”
捧讀《春華無爛漫》《流年碎影》二書,寫的大都是往昔苦難歲月的記憶,不惟語言清新樸實,文字溫潤如玉,而且通篇簡詳得當,春風愛心洋溢。尤其是關于母親母愛的文字,讓人倍感溫馨而難忘親情?!赌感娜绶稹酚浭?歲那年秋冬時節(jié),因為曠家是土改根子戶,工作隊把本地幾個斗爭對象臨時關押在其一間雜屋里,“母親卻認為他們是同鄉(xiāng)人,給予了人性的關懷。”某日,一位年過五旬的老太婆受不了煎熬,竟然昏死過去,母親勇敢地把她搶救過來。“旁邊的人對母親的這種行為很不理解,連父親也有些責怪她。”“可母親什么也不說,在她心里就是一個念頭:‘救人要緊。’”《我家來了個譚外婆》講的是9歲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,六十開外的遠房親戚孤苦伶仃,山坳里的小茅屋年久失修快要倒塌,所以投靠曠家來了。“父母親商量過后,決定長期收留她住在我們家。母親讓我們叫她‘譚外婆’,并要我們兄妹好好尊敬她,不得無禮,不準叫‘老婆子’,更不準在老人家面前撒野、罵人、淘氣。”閱讀這些文字,再比照書中曠氏父母及其家人數十年間的照片,我不由深深感嘆良好的家教家風,給予了他們清華俊秀的容貌,感嘆“積德行善之家,恩澤及于子孫”。而《一調羹油》《煨芋頭》《菜園子》《母親當奶娘》《母親愛種娥眉豆》,則從各自尋常細微的視角,寫出了母親金子般的心,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辛勞與幸福。
這里,我想重點談談《母親當牛拉犁》這一篇,相信讀過此文的人,便是鐵石心腸也忍不住潸然淚下。曠家解放時分得8畝良田,可是一到春耕時節(jié)就犯愁了,因為家中買不起牛,也雇不起牛,更請不起零工。曠氏兄妹尚幼,父親曠鎮(zhèn)生個子小身體弱,年輕時腰椎受傷,干不了重活,所以當牛拉犁的重活落在了母親袁淑民的身上。“衡山農村的木牛架(架,南岳鄉(xiāng)音念gā)是用碗口一般粗的雜木做成的,長兩米左右,呈匚形,前頭由人用肩扛著,后頭用繩拴在犁上。母親用肩扛著木牛架,一步一步緩慢而艱難地往前行進。父親在后面用雙手扶著犁,犁下泥的深度,自然要比用牛拉犁時淺一些。深了負荷太重,母親承受不了,拉不動;太淺了,日后插秧又不好。拉一會兒,母親就渾身汗透,呼呼呼地喘著粗氣,休息片刻再拉,拉一會兒再歇息。有時父親要求替換母親,可母親總是心疼父親,怕他腰椎病復發(fā),堅持自個兒拉到底。有時為了趕季節(jié),搶時間,遇上有月亮的夜晚,母親依舊背著木牛架翻地。這樣一拉就是十天半個月,才能勉強將家里那幾畝地翻轉過來。這繁重的勞動使母親的臉更黑了,走起路來一拐一拐,甚至跌跌撞撞的,連腰都似乎伸不直了,一雙眼睛也深深地凹進去。”少時我曾在家鄉(xiāng)茅洞橋的田野,見過婦女當牛拉犁,但并非一人,而是三五個男女,如曠老夫人這樣獨自個負重前行,的確從未見過。讀遍許多中外文學名著,似乎也未見這樣真實而苦難的文字。面對如此生存維艱的鄉(xiāng)間世態(tài),我們唯有悲傷淚奔無語凝咽。
南岳衡山是馳名世界的旅游目的地,海內外人士流水樣奔走,留下各自不同的觀感、圖片和文字,“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見我應如是”(辛棄疾詞句)。我們通常所讀的南岳散文,多是簡單而平白的游記,從山下牌坊、大廟、祝圣寺,經華嚴湖、忠烈祠、半山亭、南天門,或經黃庭觀、西嶺、藏經殿,最終登臨祝融峰,到此一游,匆匆下山,基本上沒有什么新意。即便南岳人寫各自的山居生活,也是十分單薄而無意趣。但在詩翁曠公的筆下,我所看到的南岳,卻是唯獨“這一個”的南岳,是“曠瑜炎的南岳”。僅舉其寫南岳頗負盛名的幾處寺廟為例——
他寫南臺寺,兒時隨父親租佃該寺的廟田,住在離一個小茅庵不足百米的簡陋小屋里。房屋靠山伴溪,林木蓊郁,有四季花開,有鳥兒問答,有溪水不停地流淌,甚至就在沙卵石下面或腐朽的柴蔸根洞里,暗藏著一窩窩的螃蟹。“從下游逆水往上搜尋,半天工夫就能捉到一兩斤。那小小的螃蟹,山里的孩子最喜歡生吃,把蟹背上的甲殼撕下丟掉,那淡淡的咸味,脆脆的蟹腿,細細的嫩肉,真是好吃極了。大的拿回家,母親就用漁網子網上,再放入溪水中,積少成多,有了五六斤,拿到南岳鎮(zhèn)集市上賣掉,換成錢或米回來。”山上的人家極少,整個澗壟就三四戶人家,夜晚伸手不見五指,家里又沒燈,整座大山如死一般地沉寂。“最可怕的要數冬天下雪的寒夜,山中的野獸晝伏夜出,那野豬一到天黑,三五成群來到山民居住的地方尋找食物。野豬一吼,家中的狗就會嚇得一個勁地往屋里鉆,哼都不敢哼一聲。我們自然也害怕極了,一個勁地往被子中間縮,把頭深深地埋進被窩里,身上的汗毛都豎起來了。”(《澗壟生活的日子》)
他寫隱真寺,這個地方我至今都沒有見過,曾有一所由僧房改造而成的小學,全??偣?0多個學生,還分4個年級。1954年上半年,曠瑜炎將要念完初小四年級,從未收其學費的何老師、郭老師夫婦,奉命從家門口小學調往紫蓋峰下的隱真寺小學。這突然而來的變故,促使父親做出讓其輟學的決定。何老師、郭老師知道了,及時伸出了援手,對他的父親說:“我們一不要你掏學費,二不要你付飯錢,就跟我家孩子一塊吃住,也省得你們操心。”他們總是第一個為曠瑜炎批改作業(yè),耐心講解輔導,還要求他多看一些課外書籍,每天寫一篇簡短日記。那年暑假,除了與老師一家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,曠瑜炎學會了種菜、種綠豆芽。“郭老師有時帶我們到附近的山上采摘野茶,每人拿個小竹簍,她教我們只摘嫩尖,老葉不要。每天采回來后,郭老師就會把新鮮嫩綠的茶葉尖放入燒熱的鍋中,用手來回地攪拌,這叫殺青。然后將殺好青的茶葉倒到石板上輕輕搓揉,晾干,再用從山上挖來的一種黃藤根將茶葉熏幾個小時,這樣制作出來的土茶有一種很濃的香味,泡出來的茶香濃可口。一個暑假里,我們竟然采集加工了十多斤土茶。我回家時,郭老師還特地要我?guī)蟽山锝o家里。”(《隱真寺小學》)
他寫上封寺,1958年大煉鋼鐵,隨著老師到山上該寺廢墟中挖尋鐵瓦。“1950年農歷三月初一,農民到寺里要求減租退押,寺僧廣亮、一微當場誘殺農民郭清連、郭俊育,群眾憤而燒了上封寺,致使殿宇、僧房大部分被燒毀而倒塌,這才有了廢棄的鐵瓦可供挖掘。”(《上封寺廢墟中挖鐵瓦》隋煬帝大業(yè)年間(605-618)敕建的上封寺,距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,位于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額下的喜陽峰,每日里風雷陣陣,甚至夏雨雪,非鐵瓦而不能鎮(zhèn)之。前些年經過大力興建重光,如今每次路過寺前,我同樣要嗟嘆一番。
他寫福嚴寺,曾填一闋小調《憶江南》。“小時候,母親常帶我到南岳山上福嚴寺周圍拔野菜,摘野果子,采雁鵝菌(寒菌),扯筍,砍柴,抓松毛??诳柿?,會到虎跑泉掬一捧山泉解渴;下雨了,會進寺里躲一會雨;困極了,會到寺廟門口憩息一會;有時肚子實在餓了,會找寺里的和尚討碗飯吃。時間長了,寺里的僧人同我們也十分熟悉了,他們都能叫出我的乳名來。出家人慈悲為懷,常常也為我們提供許多方便。”(《福嚴寺給了我“一座山”》)
他寫半云庵,上南岳完小五年級的那個寒假,為了籌集學費,正月初三,隨父親到此打柴賣給水庫工地。休息時,父親指著寺內墻壁上一首僧人寫的詩念給他聽,詩曰:“山半山庵號半云,半畝平地半崎嶺。半山茅屋半山石,半壁晴天半壁陰。半酒半詩堪避俗,半仙半佛好修身。半間房舍云分半,半聽松聲半聽琴。”寺內和尚喜其好學,湊趣講解“半”字哲學,孰料竟然給予這個南岳少年一生深刻的教益。
1963年秋天考上湖南財貿學院之前,曠瑜炎從未離開南岳。之后大學畢業(yè)從軍,1972年6月28日重新回到衡陽,自此再未離開故鄉(xiāng)。30年后,他終于有了讀書和思考的時間,聽從心靈的召喚,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寫下幾十萬字的散文隨筆。他在《春華無浪漫》后記坦言:“沒有鴻篇巨著,沒有華麗的辭藻,沒有至理名言,沒有驚人妙句,沒有虛假記述,只是在梳理年輕時期那段往事中,信手拈來,不拘一格,且漫無章法。但卻是用心去寫,用心去體會,真實地鐘情于自己心靈的言語。”我對此保持高度地認同和敬意。的確,讀詩翁曠公的散文,尤其是關于南岳衡山的筆記,譬如《故鄉(xiāng)的橋》,也是我曾先后徜徉過的橋;《夢里煙霞》,也是我流連忘返的地方;《家鄉(xiāng)的野菜》,我曾受其啟發(fā)寫作《祖父帶我采野菜》一詩。但像《南天門種蔬菜》這一篇,卻是吾儕不曾有過的經歷,反復品咂之余,擊節(jié)贊嘆不已。話說1958年春秋兩季,正念初中二、三年級的曠瑜炎與同學們,在班主任帶領下上了南天門,駐扎在那座石墻鐵瓦的房子里。他們在新開墾的地里,種上西紅柿和茄子苗,撒上水白菜籽和蘿卜籽,讓它們順風順水地生長。然后站在高高的山上,俯瞰南岳大地,阡陌縱橫,湘江五彎五曲地向著南岳奔流,極像五條游龍朝著衡山游動,這是觀賞“五龍朝圣”的最佳地點。
“衡山曠氏,古岳名族也。”曠氏自元末明初遷居南岳衡山,無論是人口數量(據說已逾15萬),還是人才之多,在當地四大姓中均居榜首。據我對南岳衡山近30年的觀察與研究,南岳文化的興盛與曠氏淵源有自。在我所撰《衡陽文化世家排行榜》五六十家中,南岳曠氏依時代順序名列第十七位。清朝乾隆初年,南岳曠氏一房出了文武三進士,曠敏本、曠敩本、曠深本皆入《中國名人傳》和《湖南省志》。早在十年前,我曾寫作《南岳大儒曠敏本》一文,以至與許多曠氏俊彥因緣際會結下深淺不等的友情,多次岀現聞道甘某駕到爭搶買單之事。曠敏本(1700-1784),字魯之,號岣嶁,翰林院庶吉士,曾掌長沙岳麓書院,也是南岳從古到今最負盛名的史學家、教育家、文學家、書法家、方志家,所纂乾隆版《衡州府志》為現存衡州府志中最好的一部。胞弟曠敩本解組后歷任衡山雯峰、集賢書院山長及瀏陽、茶陵各書院山長,著有《四書春秋文稿》,學者稱半崖先生。堂弟曠深本,雍正朝武進士,以戰(zhàn)功封武德將軍,晉懷遠將軍,升建昌府總兵。雖身為武將,卻酷愛吟詠,惜才重士。而我特別推重的今賢曠瑜炎,也有一個卓爾不凡的胞弟,就是全國勞模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曠碧峰。他在南方蔬菜研究與開發(fā)方面的杰出成就,為解決中國菜籃子問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,倘若不是身處衡陽市蔬菜研究所,而是在北京甚至是長沙,則南岳曠氏必定出現一位兩院院士。
世道熙熙攘攘,人心浮浮沉沉。才華、財富和官銜作為衡量男人的品級,相貌、身世和氣質作為評鑒女人的品級,似乎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。在這個方面,曠氏兄弟當然是成功者,也是寒門子弟的追摹對象。但我通過與詩翁曠公近年比較頻繁的交往,通過早年間對曠碧峰先生的采訪報道,感覺他們的道德文章不失為衡湘一代之雄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,便是他們的心靈品級很高,這種品級包括敬畏之心、慈悲之心、感恩之心和寬容之心,數十年的始終堅持,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令人仰望的高度。我曾隨詩翁到過曠氏宗祠,他也應我之邀到過甘氏宗祠,那樣月白風清的時候,我在旁邊默默端詳這位前輩,心頭都會悄然涌起一句佛家心經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
苦厄或屈辱是人生最好的學校,同時也是一筆看不見的財富。想當年,曠敏本的父親曠日章,一介寒儒,苦心孤詣,歷盡艱難,終將兩個兒子培養(yǎng)成名進士。而曠瑜炎、曠碧峰兄弟亦以各自的勵志曲,昭示南岳衡山的后來者,成為湖湘文化長河中的英才。昨日在南岳文定實驗學校,親耳聽到詩翁曠公說:“非常感謝家鄉(xiāng)南岳,我的努力無以回報于萬一。”后學如我聞之亦動容,并以結識曠氏兄弟為榮焉。
2019/6/14寫于衡陽晴好居
作者簡介:
甘建華,生于1963年8月18日,湖南衡陽人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中國地理學會會員,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副會長,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,湖南作家書畫院副院長,南華大學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員,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客座教授,衡陽師范學院終身客座教授,衡陽日報社高級編輯。
湖南省作家協會 | 版權所有 : 湘ICP備05001310號
Copyright ? 2005 - 2012 Frguo. All Rights Reserved